发布时间:2025-03-10 17:34:21    次浏览
为什么是鲍勃·迪伦撰文/王淼几乎每隔几年,诺贝尔文学奖总会爆出一个或大或小的冷门——既然是冷门,那就是获奖人出乎大家的意料,他们的言外之意是,该得奖的没得,不该得奖的得了,连带那些加班加点已经做好了专题的报刊编辑们,也不得不紧急撤稿,重新找资料,重新写专题……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又爆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获奖人居然不是以文学名世,而是一位跨界的音乐家,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吃瓜群众一头雾水之余,纷纷亮出他们的大招,调侃——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树等人固然是他们尽情调侃的对象,泰勒·斯威夫特躺着也中枪,成为他们调侃鲍勃·迪伦的陪衬——为什么是鲍勃·迪伦?为什么不是泰勒·斯威夫特?毕竟,大家都是在一个圈子里混的呀! 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一项文学奖,目的是为了奖励那些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而鲍勃·迪伦则是一位音乐家,或者如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位民谣歌手,把文学奖颁发给一位音乐家,一位民谣歌手,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乃是破天荒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要颁发给一位音乐家,一位民谣歌手呢?鲍勃·迪伦究竟有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针对于鲍勃·迪伦的获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委们在颁奖词中给出了这样的理由,“在美国伟大的音乐传统下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也就是说,鲍勃·迪伦其实是一位诗人,是一位非同凡响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甚至将鲍勃·迪伦比作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萨福,他这样说道:“如果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你会发现荷马和萨福创作的诗歌,本身就是为了让别人听到,也就表示,这些诗词本身就是为表演而作,有时还会用到乐器,就像现在的鲍勃·迪伦一样。” 事实上,“诗词本身就是为表演而作,有时还会用到乐器”,可以说原本就是诗词创作的源头。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诗歌与乐舞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与歌不分,诗其实就是歌词,后来才各自独立,自成一体,诗与歌才统称为诗歌。鲍勃·迪伦的文学作品的确不多,充其量不过只有一部差评如云的小说和一部自传而已,他平生最大的成就,正是歌词创作。在世界范围之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既是一个风起云涌的革命的年代,又一个充满了抗议和反叛的多事之秋——自由,民权,战争,毒品……无不是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关键词。作为民谣世界的先知先觉,反战与和平,叛逆与抗争,几乎那个年代所有的主题,无不在鲍勃·迪伦的摇滚和民谣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鲍勃·迪伦的适时而至,不仅使他迅速成为那个时代反叛社会的一部分,而他的音乐创作,则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旗帜,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让他的摇滚和民谣音乐成为映照那个时代与社会的一面真实的镜子。 鲍勃·迪伦写于六十年代的一首最著名的作品是《答案在风中飘荡》。1963年8月27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而当时才刚刚二十岁出头的鲍勃·迪伦在演讲结束后,以口琴和木吉他伴奏唱出了这首歌。他用嘶哑的嗓音这样唱到:“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正是在《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旋律声中,鲍勃·迪伦点燃起一把反抗主流传统的圣火,点燃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本人从此被称为美国伟大的自由之声,弹着电吉他的兰波,摇滚音乐的意识流诗人,民谣界的凯鲁亚克……他身上贴上了漂泊者、反叛者、局外人、反英雄、抗议歌手等各种截然不同的标签,而他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他既是民谣与摇滚乐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跨界的文化大师。 鲍勃·迪伦个人的影响力,以及他的文化大师的身份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鲍勃·迪伦本人也一直是排名非常靠前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不过,尽管鲍勃·迪伦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很高,但那很大程度上只是他的数量庞大的粉丝所为,却很少被人当真,一旦他真的获奖,果然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那么,就文学家而言,究竟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认定呢?如果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又会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无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阐释文学家的涵义,文学自身都必须以记录时代与社会为己任,以打动人类的心灵为目的。所以文学原本是不应当存在壁垒森严的界线的,它应当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而文化也不应当定于一尊,它应当有更为多元的价值——鲍勃·迪伦以摇滚和民谣的方式,以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且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歌词,来表达自己源自内心的生命体验和社会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对人生、对存在的严肃、深刻的文学思考。 当然,不能不承认,鲍勃·迪伦平生的确没有写出过多少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等,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甚至与许多著名作家相比,鲍勃·迪伦在文学界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了他们。站在这个角度上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鲍勃·迪伦,不仅鲍勃·迪伦本人属实至名归,同时也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的某种转变——他们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界线,为文学一词输入更加多元的内涵。正像诗人于坚所说的那样,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鲍勃·迪伦,其实是奖给了灵魂,而没有奖给规矩和观念。“世界厌倦了,它只要生活,要爱,要歌唱,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六十年代,向浪漫主义,向波西米亚,向嬉皮士,向口语一一致敬。世界醒了。” (原创文章,隔日推送。请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关注,或搜索关注huiyuanwangmiao,读书这么好的事情。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当即删除)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赞赏人赞赏